讲义教辅:内部专用讲义,各年级各科目直击学习内容
互动教学:双师课堂,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增强学习效果
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互动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科弱点
答疑群:定时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困惑
备战高考三原则原则一: 知识的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
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消除误区和抢分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例如:设计《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时,首先从保障学生上线率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
即目标分解的思维主线;然后进入《高频考点》内容分析,技巧介绍,让学生按照科学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有效地训练。在具体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适当练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高频考点》的理念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
最后,通过《高频考点》中高考实战题的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高频考点》在复习策略上,较好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用精心的设计,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帮助学生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原则二:能力的整合
高考改革早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
在熟知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频考点》立足于促进学生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
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高频考点》是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组合,是搭建在考生与考题间的“人题界面”,是直接转化考生内在积累为应试能力的催化剂,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们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的成功理念。
提高能力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生物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层次: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
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以上五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也体现了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级加强的。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因此,在生物学科的第二轮复习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思维能力。
(1)解题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非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的训练等。
①图表题:包括图象题、图解题、表格题及综合题。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并联想其结构和功能;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表格题要看清横格和纵格的含义,把握数据规律。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②曲线题
曲线的一般解法:看清横轴和纵轴的含义,把握曲线变化规律,特别是变化点如上升、下降的点要弄清原因;几条曲线在一个坐标中,要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实验题训练:从近三年江苏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不但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
④应用题训练: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温室栽培蔬菜如何提高产量、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神舟六号飞船上涉及的太空育种、植物生长;癌症、艾滋病、禽流感等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关注热点,并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