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问题:先诊断后上课,找到学科症结是关键
规划目标:结合测评结果, 分数差距制定阶分数差距制定阶
定制方案:根据提升目标,学科弱项制定专属学习方案
匹配师资:根据学员情况匹配筛选出更适合孩子的老师
跟踪辅导:课前教案调整中查漏补缺课后陪读答疑
实时反馈:阶段性学习反馈,老师定期和家长沟通学习状况
备战高考三原则原则一: 知识的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
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消除误区和抢分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例如:设计《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时,首先从保障学生上线率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
即目标分解的思维主线;然后进入《高频考点》内容分析,技巧介绍,让学生按照科学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有效地训练。在具体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适当练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高频考点》的理念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
最后,通过《高频考点》中高考实战题的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高频考点》在复习策略上,较好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用精心的设计,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帮助学生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原则二:能力的整合
高考改革早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
在熟知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频考点》立足于促进学生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
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高频考点》是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组合,是搭建在考生与考题间的“人题界面”,是直接转化考生内在积累为应试能力的催化剂,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们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的成功理念。
构建知识网络 反思复习方法
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看似内容繁多、杂乱无章,而把它们系统化之后,各个科目的知识点会形成它们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这样,考生可以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考试中可以迅速找到突破点,有效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度。
善于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这也是第二轮专题复习的重要内容。
同时要加强课后练习,找一本好的参考书,尽量多做一些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综合题和应用题)。要的是精,而不是多。
另外,对过去一个月来的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进行认真的反思,也是高三学生在假期里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具体可操作方法,参考:将课本知识按照知识点目录,默写出其中的系统联系,尤其是政治、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