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授课+学管老师辅导相结合
学管老师与主讲老师共同备课:共同设置课堂授课环节,包括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的设置等,上课期间课堂学管老师全程陪伴,实时答疑辅导,助力学生最大化吸收课上知识。
学管老师课前带领孩子们预习:课上面对面答疑辅导、课后批改孩子作业、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完成从集体学习到"矫正-反馈"的学习环节。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课后没人辅导了。
学管老师协助主讲教师完成授课任务
课前引导:学管老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为本讲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前测试: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温故知新。
课中引导:引导学生按照主讲老师的要求提问,讨论并以合适的方式向主讲老师反馈讨论结果。
出门考试:学管老师对课上要点及时检测,全部做对再出门,不留知识盲点。
课后作业:学管老师一对一作业批改,找出错误,纠正思路。
效果反馈:综合孩子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每个学生总结针对性学习报告。
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夯实学习基础,考查学科主干内容
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文综Ⅰ卷第26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Ⅱ卷第26题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考点,考查考生对三省六部制度演变的认识等。
2、古今贯通,中外结合,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如文综Ⅱ卷第29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3、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关照,以史为鉴
历史学科以试题为载体,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如文综Ⅰ卷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
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
4、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水平
历史科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文综Ⅰ卷第42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了空间,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
学会分段得分
一般阅卷评分办法是"分段评分",或者"踩点给分"--踩上知识点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所以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实为一种高招儿。
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确实是个好主意。
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
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